[三国]谋士不可以登基吗?: 40-50

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.00wxc.com提供的《[三国]谋士不可以登基吗?》 40-50(第2/29页)

还记得自己此前在汉书中看到过的记载,也即是在食货志的部分中的那句话,“米二斛、麦一斛,能成酒六斛六斗。”

    以米麦做酒,是两倍多的回报率。

    再加上酒价高于米价,这酿酒行业的暴利实在不难理解。

    杨修从祖父这里听闻过一些东西,比如说昔日孝武皇帝时候,正因为这个行业的利润过高,在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了“榷酒酤”,也就是和盐铁行业一样,对酒也实行专卖,但因为此事涉及到了太多上层阶级的利益,所以也只是实行了十七年就废止了。

    但废止归废止,对酒业征收的税赋却也自此又有了明确的规定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情况下,若要确保酿酒行业还能保持足够的收益,自然要在所用的原料价格上下功夫。

    所以也正如乔琰所想的一样,杨修打的就是利用别人的采购渠道的路数。

    倘若可行的话,直接购买酒坊的粮食囤货,也未尝不是一种法子。

    但是要如何让对方肯出售呢?

    杨修在车上想的就是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这种社会实际问题,或者说是在打交道层面上的问题,无疑是有点难他。

    乔琰听到杨修嘀咕着那个“酒”字,大概能想到他的思路和他纠结的地方,“我估计他的思路没问题,但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缺了跟对方谈条件的筹码。”一旁的陆苑接话道,“他大约也不想拿出自己弘农杨氏的身份,来达成这个目的,但是这样一来,商人重利益,又哪里会让他如此轻易得手。”

    “是这么个道理,至于筹码的话,”乔琰琢磨起了她之前阅览过的典籍,“或许我还有那么一个。”

    “让杨修来见我。”

    对于自己想到的计划还未开始实施,就因为缺乏了其中一个必要条件,而不得不在乔琰面前坦诚承认自己还差了些准备,杨修简直郁闷得无以复加。

    但在听到乔琰肯定了他的思路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后,他又不免露出了几分喜色。

    只是一见乔琰朝着他看过来,他又下意识地肃起了面容。

    乔琰:“一个还没法实行的计划有什么好得意的?”

    杨修死鸭子嘴硬回道:“我在京中见过的美酒不胜其数,若是入了酒坊,自然也能品鉴出其中的弊病来……”

    “可是,能买得起你所说的酒的人又有几个?”

    乔琰一句话将杨修给说闭嘴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酒在如今也绝对是个奢侈品,升斗小民能得浊酒过个嘴瘾都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,又哪里会奢求杨修所见的那些个千金美酒。

    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在国时期的曹魏阵营和蜀汉阵营都一度实行过禁酒令。

    对于如今的酒坊来说,从洛阳那里来什么贵客提出改良口感的建议,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作用,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显然是改良酿酒工艺。

    北魏时期,贾思勰写下了一本堪称农业技术专著的典籍,名为《齐民要术》,在其中记载了八种制作酒曲的办法和四十多种酿酒之法。

    乔琰……乔琰又不是计算机,怎么能将其全部记下来。

    但其中有一种她倒是有些印象。

    在原本的历史上,这种名为九酝春酒法的酿酒之法,乃是沛国谯郡的一位县令的发明,在他死后此法才传开,后来落到了曹操的手中,最后被献给了汉献帝刘协,而后在曹魏治下推广了开来。

    这种酿酒之法在后世有个别名,叫做补料发酵法,也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内的原料,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,而是分作了九次投入,这样得到的酒会在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更为醇厚,也就等同于有了跟同行相比更大的竞争力。

    在原本的“乔琰”的记忆里,她那担任任城相的父亲和这位县令还真有过碰面,乔羽并不好酒,却也对此酒印象深刻,购置回来的那一坛,也只在过年节的场合下会拿出来小酌。

    若真要以酒坊的采购路子来作为低价购买粟米的渠道,这便无疑是个合格的交易筹码。

    但既然有这个筹码在,乔琰倒是觉得,只用作一次的购置米粮,好像有些浪费了。

    不如进而谋求一个长远的发展之道。

    她这一番沉思,在她自己看来是在对之后的计划有个全盘考虑,在杨修看来却仿佛是个要将他遣送回家的信号。

    他当即说道:“若是实在不成,我再想其他法子就是。”

    他才不要被丢回洛阳!

    但他下一刻便听到乔琰说道:“不,我不是觉得你这路子走错了,之前我和仲德先生也想的是此法,只是我们都还欠缺了些准备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有两件事需要你去办。”

    一听到有事可做,杨修便基本确认,自己还有留下来的可能了。“你说便是。”

    “第一件事,我要你去采买我们这二百余人吃用一月的粮食,再购置酿酒所用的陶钫和米麦,具体需要多少量你自行估计。”

    这就等于是个数学题了,杨修自然算得明白。

    “另一件事,我要你去雇佣二人手,最好是对民间酿酒行当稍有些了解的。”

    乔琰想了想又补充道:“越便宜越好。”

    虽然说是说着要从长远考虑,这前期投入怎么也不能太高。

    杨修得了乔琰这两句话,便大约判断出她的想法了。

    但想归这么想,他还是免不了又问道:“若是这两件事办得妥当,我是不是就能留下来了?”

    乔琰回了个格外稳妥的答案:“若是你祖父着人追来寻你,那就另说了。”

    不过对杨修来说,有这句话就够了。

    只要祖父派来的人不是上来就将他给打晕了,杨修怎么想都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回旋余地的。

    过侯马、临汾一带后,杨修就朝着乔琰申请了办这两件事所需的经费,又将他从太尉府带出来的那些个典籍都先扣押在了她这里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典籍一到乔琰手中就被她转手以自己保存书典不便的理由,直接送到了蔡邕的手里,也算是给他找点事情做。

    也或许,她并不用如此多此一举,谁让蔡邕已经开始思考要在给乔玄的鼎铭上写些什么东西了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可不会觉得这段绕路后变远了不少的旅途无聊。

    乔琰也不觉得。

    从临汾往太原走,几乎都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之中走,左为吕梁山,右为太岳山,两山之间夹着的盆地顺着汾水支流展开。

    她朝着两侧望去,云中山岭依稀,近处的河流经行之处在这夏日显示出好一派田野青葱之态,对比兖州冀州景象,简直像是另外一个世界。

    虽然这自然风光之下,却也未必都是欢歌,但起码她目之所及的景象,很难不让人从先前洛阳时刻紧绷的状态中稍有几分舒缓。

    起码这里没有那些个朝中各方势力的博弈,乔琰也能少费那些个心眼。

    当然,比起她的轻松,杨修就要显得紧张多了,先前的采购行当没法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·收·藏 零.零.文.学.城 WWW.00WXC.COM,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