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考科举: 170-180

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.00wxc.com提供的《穿越考科举》 170-180(第27/37页)



    这些秀才三年一考,考上去的,肯定没有留下来的多。

    秀才人数翻倍,举人同样也多,进士也不少。

    打个比方说。

    就那么一座独木桥,一天顶多走十个人,而像过桥的人越来越多,那岸边肯定拥挤不堪,说不定还会打起来。

    当年聂世鸣在正荣县衙门说,如今秀才多如牛毛,当地的秀才们还愤愤不平。

    如今再说,大家只会一个劲地点头。

    是啊。

    现在秀才真的太多了。

    其实当时就已经有考生太多的趋势。

    这么多年过去,自然更严重了。

    官学设立工科,倒是刚刚好。

    徐大人信里还说,不少科举无望的秀才,本打算弃儒行商,如今则要弃文去学工科,也是一个转变。

    这信里还问,纪元认为,如今的科举,应该如何改制才是。

    想要科举做官,已经千难万难。

    一些学生,确实打算弃儒行商,毕竟是要过日子的。

    穷秀才什么都不会,还不如老老实实另寻出路。

    而且一群读书识字,不事生产的秀才凑在一起,其实是一个大祸害。

    纪元那个时空,就提过这件事,说秀才介于百姓跟豪绅之间,既不接地气,也不是真正的有钱人,很容易作为社会的败类。

    正荣县那个狎妓的刘秀才,就是这种祸害的代表之一。

    随着秀才人数越来越多,这种祸害已经成许多地方一害。

    现在工科的存在,分担了这份压力。

    让徐大人另有其他想法。

    如今的官学,是不是能把君子六艺重新扶起来。

    或者加重其他学科的教导?

    医学是一方面。

    还能分为给人看病的大夫,以及兽医。

    以及农业也是一科。

    徐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给纪元,同样想看看他的想法。

    虽说这边蒸汽厂正在建设,可纪元还是抽出许多时间来回复徐大人。

    用最通俗的话来说。

    那就是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

    首先要普及识字率,让更多人识字,让认字作为一个必备的社会技能,这也创立许多岗位。

    那些秀才们教人启蒙,还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然后按照各个学科来分。

    纪元写这些的时候,简直闭着眼抄书。

    比之当年他在殿试写的文章,这次的回信则更细致了。

    当年殿试的题目大意是,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。

    当时纪元洋洋洒洒写了不少,此时的回复,倒像是那时候的补充。

    殿试的策论文章里,纪元就写了,以经义取士,学的都是儒家道理,不好指导做事。

    以及秀才,举人,进士会越来越多,职位就那么几个,一定会泛滥。

    到时候一定要解决。

    那如何解决?

    如今写的,便是如何解决。

    首先提高识字率,这根本不用多说,天齐国朝廷也是持支持态度的。

    百姓们识字了,于国于民都有好处。

    后面便是说不要以举业为重,而是要细分大家的工作。

    分为文科跟理科。

    文科又细分为各个方向。

    理科同样还有无数细分。

    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所长。

    最后达到圣人说的,因材施教。

    那么多字,那么多文章。

    用这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。

    因材施教。

    学问无大小。

    不管是现实的考量,还是按照圣贤道理来说,这都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纪元很少这么重视一篇文章。

    就算给自己辩解蒸汽机,橡胶草的文章,都没有这样仔细。

    不过他也知道,自己这回信递给徐大人,徐大人肯定还会召来翰林院众人来商讨,最后拿出一个最切合实际的方案。

    不过可以预见的是。

    有各地开设工科教学的开端。

    后续的推动,不会太难。

    新皇那边,大概率不会反对。

    毕竟这是先皇还清醒时就在思考的问题。

    否则当年殿试,也不会出这样的题目。

    他来解决自己父亲都未解决的难题,对新皇来说,其实是件喜事。

    新皇今年不过三十六,当太子或许年纪大了,但当皇上,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。

    至于顽固派?

    在天齐国一波波新鲜事物的冲击下,真正的顽固派早就不能冒头了?

    利用宗教搞事?

    有先皇的事情在,是觉得自己死得不够快吗。

    纪元这封信件寄出去,估计七月上旬便能到徐大人手中。

    徐大人在礼部多年,也主持了各地多次的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他来推动这件事,大概率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即使只能撬开一个口子,也是进步。

    纪元送出书信,忍不住又看向滇州府方向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聘礼有没有送去。

    他身无长物,卖了好几个书画才凑了还算可观的银两。

    他知道程家不在意这些,却也是他的心意跟重视。

    当年房老夫子的话,还是真是一语成谶。

    靠字画卖钱,果然省事多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他之前还让人拿着画到江南售卖。

    至少离自己任地远一点,在这边,倒是没人知道青堂的身份。

    纪元乱七八糟想了很多,还是摇摇头,赶紧建厂吧。

    蒸汽水泥厂建好了,他才能去做其他的事。

    一座占地四百多亩的水泥厂,想要建成,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

    放到现代,也要施工很久,何况古代。

    库房还好说一些,主要问题就在于几座蒸汽机的建设。

    为了更方便做事,蒸汽机的位置非常重要,而且这座巨大的工厂,前期至少需要三台蒸汽机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是用来搅拌混料。

    一个用来运输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用来粉碎 矿料。

    其中最后一台蒸汽机,需要的动能极强,几乎是前面两个加起来。

    还有蒸汽管道的铺设,以及各地方的连接器。

    要把这个建好,至少一两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除非。

    除非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·收·藏 零.零.文.学.城 WWW.00WXC.COM,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